作为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,我没把雅思备考当成一份额外的“任务清单”,反而试着把它揉进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里——专业课的文献、课堂上的讨论、课后的小结,甚至和国际友人的闲聊,都成了我练听力、练口语、积累词汇的“天然训练场”,让备考不再枯燥,反而成了推动学业与能力双重提升的“助推器”。
专业课成了我最硬核的“阅读+听力”课堂。每次老师下发英文文献,密密麻麻的学术词汇起初让我犯怵,但转念一想,这不正是雅思阅读里常考的“学术场景”吗?我开始带着“备考思维”读文献:遇到陌生的专业术语,不再是随手划过,而是标注在笔记本上,结合上下文猜含义,再查词典确认;听英文讲座时,不再执着于“每句话都听懂”,而是学着抓老师强调的逻辑词、核心观点,就像做雅思听力时抓取关键信息一样。慢慢发现,当文献和讲座变成“训练场”,不仅雅思相关能力在提升,专业课的吸收效果也变好了——原来学术语境里积累的词汇,比单纯背单词书更记得牢。
小组讨论则成了我的“口语练习室”。以前总怕自己口语不好,在英文讨论里不敢开口,但为了练雅思口语,我逼着自己主动举手发言。一开始,会紧张到忘记准备好的观点,甚至说漏语法,但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倾听,没人会在意偶尔的失误。后来我渐渐放开,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学术词汇组织观点,比如用“data support”“logical analysis”这类表达阐述想法,不仅口语越来越流利,还能更清晰地传递学术思路。现在每次小组讨论,我都像在参加一场小型的雅思口语part2,既完成了课程任务,又练了口语,一举两得。
课后的英文小结,是我锻炼“写作逻辑”的小习惯。我坚持每周写一篇和课程相关的英文小结,不是简单罗列知识点,而是试着像写雅思大作文一样,梳理逻辑框架:先明确核心观点,再用课堂案例、文献数据做支撑,最后总结收获与疑问。刚开始写的时候,会纠结句式是否高级、用词是否准确,但慢慢发现,雅思写作看重的“逻辑连贯”比“辞藻华丽”更重要。现在写完小结,我还会回头修改段落衔接,比如用“however”“therefore”优化逻辑,久而久之,不仅写作思路更清晰,整理课程知识也更有条理。
大学丰富的国际资源,更是我备考的“加分项”。我常去参加学校的国际学生交流会,和母语者聊课程、聊文化,一开始只能用简单句子交流,后来试着聊更深入的话题,比如讨论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,不知不觉中,听力反应速度变快了,口语也更自然。有时候还会请他们帮忙看我的英文小结,指出表达上的小问题,这些来自母语者的建议,比单纯刷题更实用。
对我来说,大一的雅思备考,早已不是“为了考试而学习”,而是把英语变成了学习的“工具”——读文献、听讲座、写小结、交朋友,每一件事都在帮我提升雅思能力,每一次进步都能反哺学业。这样的备考方式,没有额外的压力,反而让我在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,悄悄完成了能力的蜕变,也让我更期待未来用更流利的英语,去探索更多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