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中心

北外IEP初体验系列(五)

2025-10-14 09:38:56

在挑战中解锁新可能

北京外国语大学IEP国际本科  2025级周韦辰

踏入国际课程的第一周,像亲手拆开了一份裹满惊喜的盲盒——眼前展开的是全新的知识维度,耳边回荡的是陌生却鲜活的语言,每一步探索都带着“突破舒适区”的紧张,却又藏着前所未有的收获。

全英文授课无疑是本周最直观的挑战。开课第一天,老师流畅的语速、密集的专业术语像一串飞速滚动的英文单词,瞬间让我陷入“耳忙眼乱”的窘境:眼睛盯着PPT上的陌生词汇,耳朵追着老师的讲解,手里还得飞速在词典APP上查释义,前两节课下来,笔记本上写满了中英文混杂的标注,手心都攥出了汗。但这份局促没持续太久,小组讨论成了帮我“破局”的关键。每次课后,我和组员会围坐在一起,把课堂上没听清的内容、没弄懂的概念一一拆解:有人负责梳理老师的核心观点,有人补充遗漏的细节,我则试着把查到的术语翻译成通俗的表达。就在这样的分工协作里,那些模糊的知识点渐渐清晰,我还意外发现,哪怕用简单的句式组织语言,只要把逻辑说清楚,就能有效传递观点——原来“表达”比“完美表达”更重要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跨学科任务带来的“头脑风暴”。当老师布置“用经济学模型分析环保议题”时,我第一反应是“无从下手”:既要用英语准确理解题目要求,又要调动数学知识搭建模型,还要结合社科知识分析环保政策的影响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课后都泡在图书馆,对着英文文献逐句啃读,对着复杂的模型公式反复演算,熬夜查资料时也曾因思路卡壳而焦虑,甚至想过“要不要简化一下内容”。但当我和组员把分散的思路整合起来,看着完整的报告从草稿变成定稿时,那种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”的成就感,瞬间冲淡了所有疲惫——原来自己能调动的知识储备,比想象中更丰富。

这一周也没少和“胆怯”较劲。好几次课上没听懂某个知识点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总担心“问得太简单会显得不专业”“用英文提问会说错语法”。直到有次小组讨论,看到同学带着语法错误的问题依然敢主动开口,老师还笑着鼓励“不怕问错,就怕不问”,我才慢慢醒悟:国际课程的核心,从来不是追求“零失误”的完美,而是敢于在不熟悉的领域里尝试、在犯错中调整。

如今回望这一周,那些最初让我紧张的挑战,都成了成长的“阶梯”。接下来,我打算把本周遇到的陌生术语整理成专属“词汇手册”,标注好释义和课堂用法;每天花10分钟练习用英文复述知识点,让表达更流畅。我知道下周的课程依然会有新的难题,但此刻的我不再畏惧——因为这一周的经历已经告诉自己:每一次“听不懂”都是查漏补缺的机会,每一次“不敢说”都是突破自我的起点,而国际课程的魅力,正在于在这样的探索里,慢慢活成更从容、更勇敢的自己。